哈尔滨理工大学论坛|23度空间

标题: 只见自己,何以见天地,见众生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so1o5hj    时间: 2013-1-11 11:32
标题: 只见自己,何以见天地,见众生?
毫无疑问,这是一部再典型不过的王家卫式的电影,但也无法否认它是地地道道的下乘之作。
  
  《一代宗师》完全暴露了王家卫的风格中的缺点和局限。撇开题材先不谈,叙事的散文化,片段化非常不适应商业片的水土。两个多小时的片长,竖不起一个丰满的人物,加上某些男演员的脸谱化表演,甚至让人分不清不同的角色。节奏拖沓,散漫,文戏和武戏的过渡十分生硬,一看就是两个导演拍出来的。
  
  镜头只有美感,没有设计,经不起推敲。“美”不等于是“好”。整部片子用了大量,时间很长的特写,巨大的荧幕只剩一张演员的脸,每一个毛孔都看得一清二楚。镜头没有着力点,没有叙事,像一张照片儿,看起来特别费劲。因为镜头叙事的薄弱,所以加了大量不着四六,七不搭八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,拉低了整个片子的档次。
  
  半死不活的旁白和不说人话的台词是王家卫的金字招牌,但是我们可以看到,在《一代宗师》中,这些日后一般会被文艺青年们用作QQ签名的句子不再唯美,而是烂俗。“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。”多么像春晚主持人的告别词!“郎心自有一双脚,隔江隔海会归来。”这句诗的幼稚程度让我不禁开始怀疑男主角的智商。
  
  另外一些金句因为其文言性而不适宜广泛传播,比如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”,“人不辞路,虎不辞山”等等,与“年度最佳广告词”的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。字幕设计得太多而无章,有些人物本身就是断章取义,最后非要给他加上一个结局,再用字幕表现出来,实在多此一举,画蛇添足。譬如叶问的老婆,开理发店的一线天。为什么不讲讲马三儿的死活呢?字幕想加就加,大张旗鼓的竖体字,却用现代语言,完全忽视观众的品味和智商。
  
  说到演员的问题,赵本山绝对是败笔,他的形象这辈子都演不了严肃角色,小沈阳倒是比较惊喜,虽然我本人并不是很喜欢他,但是他的喜剧效果放在电影里也是可圈可点的一笔。张震的“一线天”和另一个角色“马三儿”的表演都是照片儿式的,完全没有演技可言,简直无力吐槽。从头到尾,都没有换过表情,加上他俩都是大眼睛尖下巴的类型,好几个观众看完之后表示没有看出来他们是两个角色。
  
  两个主角的表演乏善可陈,差强人意,主要是因为剧本不够饱满,人物都是线性的,只有一个思路,更谈不上塑造。
  
  节奏太差,太差。我虽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商业片,但是更受不了这种文艺不文艺,商业不商业的城乡结合部杂交片。加上叙事拖沓,景别太紧,大特写逼得人发疯。主题的格局太小,起不了抛砖引玉,引人深思的用处,无论是信息量还是愉悦感都太少,观影期间我前后分别走了两拨人马,简单说就是因为无聊。
  
  最后,说一下王家卫。“我心里是有过他的,我不怕说出来,喜欢人又不犯法。”但我看电影向来是不给作者面子的,好看就是好看,难看就是难看。即使我也曾经一字一句把他电影里的台词抄在日记本上,即使我也曾因为他迷上张震和张国荣,我仍然要打两分。电影是大众文化,拍出来是给人看的,又不是宗教仪式,给导演三叩九拜。我的意见仅代表自己,就这样。




欢迎光临 哈尔滨理工大学论坛|23度空间 (http://hrbust.myubb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3